走近軍娃 讀懂軍人
又一個“六一”國際兒童節來臨。這是孩子的節日,也是凝聚父母之愛的盛典。
在這個日子里,當無數孩子沐浴著和平陽光,享受著父母的濃濃關愛時,卻總有一群孩子注定缺少父親或母親的陪伴。他們恰恰是和平守衛者——軍人的孩子,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軍娃。
愛默生說,家庭是父親的王國、母親的世界、兒童的樂園。沒有孩子不渴望在父母的呵護下享受五彩斑斕的童年。
然而,對于出生于軍人家庭的孩子來說,父母的職業特殊性注定了他們的童年與眾不同。他們的成長里飽含著別樣滋味。
于是,我們看到——因為爸爸賈彥軍是陸軍某部的一名軍官,寶寶的第一張滿月照就是被爸爸的迷彩服包裹起來,與臂章和玩具槍的合影。因為是軍娃,“八一”軍徽便不僅閃耀在爸爸的頭上,也成了兒子的特殊“胎記”。
于是,我們看到——由于父親胡甲俊常年駐守在西陲邊境,兩歲的軍娃胡蝶第一次隨媽媽到部隊探親,就要一路輾轉4000多公里,跨越關山重重。因為是軍娃,她的第一次遠行,就是很多人一輩子都沒走過的遠路。
于是,我們看到——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,因為爸爸是中部戰區總醫院的軍醫,10歲的軍娃乾乾便應急“上崗”,擔當起了照顧襁褓中妹妹的重任,換尿不濕,沖奶粉……因為是軍娃,他必須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提前懂事,盡早“當家”。
有人說,孩子的世界,都是父母人生的投影。從這個意義上講,一個個軍娃正是觀察共和國軍人的一扇扇獨特窗口。
走近軍娃,便能更好地讀懂軍人。
走近軍娃勛勛,細看她那一幅幅以“我的爸爸”為主題的童畫,你能從中看到勛勛對父親邱黃成純真的愛與思念,你也一定能從中讀懂軍人邱黃成純粹的奉獻與犧牲。
走近軍娃劉奕良,細細品讀他一次次在深夜寫給媽媽的抗疫“家書”,你能從中看到劉奕良的成長,看到他對媽媽趙曉林的理解與支持,你也一定能從中讀懂白衣戰士趙曉林的使命與擔當。
讀懂軍人,方能更好地關愛軍娃。
只有真正讀懂了軍人的奉獻與犧牲、沖鋒與堅守、陽剛與柔情、熱愛與牽掛,才能更理解那些發生在迷彩色童年里別離、思念、堅強和成長。
特殊的軍娃,需要特殊的關愛。軍娃的身體里流淌著軍人的血液,他們既是“后浪”,更是“江河”。軍娃的成長成才需要的不僅是父母的呵護、軍隊的優待,同樣需要全社會持續的關心關愛。
關愛軍娃就是關愛軍人、關心國防。愿軍娃們成長路上的每一個日子,都是充滿著愛的節日!(王天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