應屆生求職:一場與不確定性對抗的心理戰
研二寒假前夕,我為即將到來的求職季制訂了“錯峰”計劃:充分利用沒有課程的研二第二學期完成畢業論文實驗、盡力寫完初稿,如此便可在研三專心投入求職,不用同時為畢業論文和找工作焦頭爛額。然而,“計劃趕不上變化”,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一切設想,我在家度過了有史以來最漫長的假期,研三開學的9月才得以返校,遑論在研二完成有被試需求量的畢業論文實驗。加之我完全高估自己“居家”寫論文效率,最不情愿的事情還是發生了——實驗進程和求職考試高峰期撞了個正著,眾多事情擠成一團,令人“頭禿”。
縱觀我長達8個月的求職之路,雖稱不上多么驚心動魄跌宕起伏,但一路磕磕絆絆走來,遇到的“坎兒”還真不少。
首先,職業方向的選擇是個繞不開的“坎兒”。疫情影響下的就業市場,穩定性變得格外珍貴,父母在耳旁不停念叨:公務員是“鐵飯碗”,你那個行業太辛苦,女孩子找個穩定有戶口的工作最重要。當不得不與家人的期待“對抗”,堅持就變成了一件更艱辛的事情。我常常會在某些瞬間陷入懷疑:“不聽老人言,吃虧在眼前”難道是真的?我真的適合自己選擇的行業嗎?
經過多方咨詢比對,我堅持了本心。但目標行業招聘晚且進程緩慢,為避免“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”,我在秋招階段“海投”了很多其他性質的企業招聘,甚至著手準備了國考——和很多同學想法一樣,雖然不是一定要當公務員,但既然擁有著應屆生身份,不試白不試。求職單位紛繁復雜,我專門新建了一個excel表格,上面細細列出目標公司、招聘鏈接、截止時間、投遞情況、后續進展等條目,并隨時跟進,不知不覺積累了近50條。
后續復盤時我才發現,“以考代練”的收獲并不與付出對等。為了“兜底”而缺乏嚴格篩選的職位,要么對重要的考試幫助甚微,還要付出來回奔波的時間成本;要么考上了卻并不會去,反而耽誤心儀單位的針對性復習。事實證明,求職定位清晰、有的放矢,才能避免“事倍功半”。
確定了求職目標,下一個“坎兒”便接踵而至——心儀的單位考試日期“撞車”。有一次,我也遭遇了筆試時間的沖突,一家是行業標桿,各名校畢業生蜂擁而至,競爭激烈;另一家聲名不顯,但待遇不錯且難度相對較低。是為理想放手一搏,還是認清自身實力選擇保底,我細細列出了兩個選擇的利弊,卻依舊難以作出抉擇——沖突考驗的除了抉擇與放棄的能力,還逼迫人思考:你能否為自己的選擇負責?
除了自身因素,疫情還造成了客觀條件的“不可控”。單位在一周前發出線下考試公告,下一周就可能由于疫情突然變化,宣布考試延遲,這對時間安排和心理調節都帶來不小的挑戰。許多單位已開發出相對成熟的線上考試系統,但Bug也不少。比如,某單位要求必須用特定系統的手機和電腦方可運行考試軟件,為此我只能連夜網購一個新手機;再比如,某在線考試網站負載過大,做題3秒,刷新5分鐘,系統卡到令人崩潰,以至于不得不擇期重新組織筆試;用電腦遠程面試時領導突然聽不見我說話,不得不轉移到手機上面試……
說到底,在自身能力提升之余,求職是一場與未來不確定性對抗的“心理戰”。當周圍同學好消息頻出,內心多多少少會產生同輩壓力。深夜輾轉時總會有根弦繃得緊緊的,在沒拿到保底offer前,未來會去往何方,夙愿的offer能否拿到,其他機會是否會更好……種種矛盾與迷茫,都容易在某個不經意的時間點匯集成激流洶涌而至。
求職是場持久戰。在經歷過大大小小各式各類的招聘之后,我最終收獲了心儀單位的offer。說句很老生常談的話,求職邁過的那些坎兒,說大不大,都是未來回望人生軌跡時值得反復咀嚼的經歷。或許這場戰役很艱辛,但要相信一點,對于勤奮耕耘的求職者而言,放平心態,戒驕戒躁,心儀的面包一定會有的。(加利)
(責編:溫璐、熊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