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進北大荒博物館,重溫一代代軍墾人艱苦奮斗、屯墾戍邊的歷史
莽莽荒原變為中國糧倉
——走進北大荒博物館
■康術臣 呂衍海 解放軍報記者 牛 輝“北大荒”,原指黑龍江省嫩江流域、黑龍江谷地和三江平原一帶地區。如今,作為東北地區最大的糧食產區,人們稱其為“北大倉”。
初夏時節,記者來到位于哈爾濱的北大荒博物館,重溫一代代軍墾人艱苦奮斗、屯墾戍邊的歷史。
“我們的祖先一直試圖征服這片荒地。”黑龍江農墾哈爾濱管理局人武部政委崔永昌告訴記者,由于北大荒自然條件非常惡劣,加之不時有外族侵擾,歷代封建王朝的屯墾均以失敗告終。
“新中國成立后,北大荒的屯墾史掀開了嶄新的一頁。”崔永昌指著博物館中一份泛黃的文件告訴記者,1958年,黨中央、中央軍委作出《關于動員十萬轉業官兵參加生產建設》的指示,號召全軍轉業官兵去開發北大荒。就這樣,轉業官兵義無反顧奔赴北大荒,開始了鑄劍為犁、開墾拓荒的奮斗歷程。
博物館內,一面名為《北大荒人頌》的巨型雕塑墻,再現了那時轟轟烈烈的場景。隨著黨中央一聲令下,先后有14萬余名復轉軍人、20萬余名內地支邊青年,54萬余名城市知識青年進軍北大荒。
1966年冬,陳大元轉業來到北大荒。那時的北大荒,野獸成群、沼澤密布、寒風肆虐,初來乍到的陳大元和戰友們鑿穴為居、化雪為炊。
“轉業的師長、團長帶頭教種地,從外地調來的縣委書記、縣長開拖拉機,大家都沒有因為身份的轉變抱怨過。”回顧開墾北大荒那段歲月,陳大元老人仍豪情滿懷,情不自禁地唱起當年的勞動號子,“雄赳赳、氣昂昂,奔向北大荒。為人民、為理想,建設新家鄉……”
為了清理荒原,陳大元和戰友們常常扛著鐮刀,向蘆草叢展開“白刃戰”。東北老鄉風趣地稱這些扛鐮刀的子弟兵為“扛鐮兵”,與當年的“抗聯兵”諧音。
“當年‘扛鐮兵’戰斗過的沼澤地,如今已成良田萬畝的機械化國營農場。”崔永昌介紹。
“中國糧食!中國飯碗!”2018年9月,習主席在黑龍江農墾建三江管理局考察調研時強調,要貫徹新發展理念,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的大基地、大企業、大產業,深化農墾體制改革,全面 增強農墾內生動力、發展活力、整體實力,更好發揮農墾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骨干作用。
“習主席的話語,為我們新一代農墾人指明了前進的方向。”崔永昌說,近年來,各農場已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,科技成果轉化率大幅提升。
“我們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,在部分地區開展‘退耕還沼’工程,相繼建立多處濕地生態保護區,有效保護了北大荒獨特的自然環境。”崔永昌告訴記者,如今的北大荒,不僅是中國糧倉,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。